close
其實已經看完好幾天了, 但是太忙一直沒時間寫寫心得.

最早接觸馮小剛是在 AXN 電影台看到他的 大脕, 相當 "可愛" 的一部黑色喜劇, 那時候還沒注意是他的作品, 後來朋友推薦 天下無賊 才開始慢慢注意到他, 這兩部片子我都相當喜歡, 一方面馮小剛敘事的手法明快, 對於商業電影節奏掌握的頗為準確, 另一方面則是葛優的表演相當搶眼. 後來看了 夜宴...只能說對馮小剛相當失望, 這次看 集結號 則是身邊的大陸朋友對這部片子評價都不差, 加上 gf 相當有興趣, 就到電影院去看了院線.

集結號 的開頭就是國共戰爭, 劇情還帶過韓戰, 有不少戰爭場景, 電影中後期則是人物心路歷程的文戲為主.
開頭戰爭場景手法、視覺與橋段設計, 讓人覺得受好萊屋影響相當深遠, 感覺上像是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諾曼地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 的綜合體, 個人覺得為了凝聚觀眾對角色的認同而灑狗血, 過度用英雄式手法來強調每個角色, 既沒有 諾曼地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對角色人性刻畫的張力, 也缺乏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 那種對戰爭無奈到骨子裡的惆悵, 要大搞商業灑狗血, 又不如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 的恰到好處, 對於用戰爭片的心態來欣賞這部電影, 被好萊屋慣壞的觀眾大概會有每種通通學一點, 但是都學不到位的感覺.
但是從打完戰之後的劇情, 反而讓人比較感興趣; 我認為馮小剛在小人物小場景的掌握相當出色, 當中後期回歸小人物敘事時, 退伍老兵的偏執貫串了後大半段, 戰爭中每個人的渺小在這邊才漸漸顯露出來, 一個動盪時代的無奈在主角退下戎裝後, 才慢慢的受到注意; 也許因為最近一些遭遇, 所以對後面主角因上級 "棄子" 的決定而大鬧這個場景中階層與犧牲的無奈特別有感覺. 不可否認這部片子多少對共產黨有所美化, 也讓人感覺到烈士這樣的名詞是華人政權一向愛用的牌坊, 透過這種方式作為表彰政權價值的基石, 但是我覺得電影後半部的回歸平淡, 比較讓人感覺到馮小剛的敘事與細緻, 和交雜其中的社會批判.

或許片子開頭的灑狗血是為了導演沒玩過大場面的另外一種嘗試, 又或是為了商業市場的重口味不得不然, 雖然我個人對這樣的大半段場景有畫蛇添足之感, 但是其實我覺得也透漏中國在模仿的一個學習歷程, 放大到其他事情來看, 其實這種模仿卻是快速進步的另外一種途徑. 回歸電影來看, 集結號 只算半部戰爭片, 前半部片子慘烈戰爭是為了鋪陳後期主角心路歷程文戲合理性的前奏與賣弄戰爭場面, 後半段反而比較能看到真實的馮小剛. 如果說片子本身, 我會說這是一部比 夜宴 好很多, 但是不算太好的片子; 但是從一個在台灣長大的人來說, 這部片子陳述的歷史與我們所唸的頗為不同, 裡面的道德與社會價值呈現卻可以看出兩岸的共通性與差異, 反而帶給我超越電影的一些不同感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p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